Q&A 第1集 雞隻
A.真正無抗生素放山雞與一般號稱的放山雞有何不同?
Ans:A. 真正的放山雞是採用生態環境不借助抗生素,藥劑 激素.的養殖,透過活的土壤(天然環境)與供給天然食物(包含蟲、草料及純素穀物.)的飼養方式,讓雞隻在山林間自在啄食、快樂成長,才是真正的放山雞。別忘了雞是雜食性的禽類.
B. 現在幾乎一般土雞(極少數原民少量飼養的除外)養殖多數先在平地圈養場以高密度圈養成熟後,(因此高密度圈必須添加抗生素以避免疾病..死亡,且生長快速),並使用動物蛋白營養飼料(也就是添加禽畜死亡或是經屠宰後剩餘物質例如羽毛,內臟,血水,毛髮等)以快速育肥。 至一定週齡後,再移至山坡地進行短時間放養後上市。
傳統放山雞辨識法:因前期圈養期間雞隻會因多種原因而產生相互啄毛(密度太高,熱量不足…),喙尖須由人由人工處理成鈍圓狀,俗稱”剪嘴”。肉較多、腿粗、翅膀小,因此會經常出現不良於行,或過多油酯。
這種的任意放養方式,由於都是長期飼養地皆呈現一片光禿,寸草不生,土壤的微生物群也遭到破壞,昆蟲(雞的美食來源)也無法生長。大宗餵食來源以已添加抗生素的一般飼料或廚餘為主,無效率的放養(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多或是已不清楚飼養週齡),使公雞啼叫、母雞生蛋,這代表雞隻已超過性成熟,肉質纖維開始老化、粗糙,也就是絕大多數人對土雞的印象就是肉質硬,殊不知您在啃老骨頭啦,肌肉的滑潤鮮嫩美味您都忘啦。
養的太老的土雞辨識法:在性成熟後公雞腳後方增生角化的指甲(俗稱第五指)。 雞隻吃了添加抗生素的飼料,對人體有什麼危害?
Ans:傳統養殖在成本降低及管理方便等考量下,100%都採用高密度圈養方式(一坪30-50隻),雞隻無法在自然的覓食方式下成長,容易產生”緊迫症”。
|